性格决定命运
曹操不断调兵遣将,甚至还抽调镇守居巢(今安徽巢湖)的征东将军张辽支援襄樊前线,自己则坐镇洛阳附近作为后援。
曹操动作这么大,关羽也没闲着。
《易经》有辞:上九,亢龙有悔。道理几乎人人都懂,是说见好就收、适可而止,否则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但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却从来没有几个。
关羽此时就没有适时收手的意思。他看出革命形势一片大好,炉火烧得通红,趁热打铁就能成功。
关羽趁热打铁的方法,是抽调江陵和公安的后方军队围攻襄阳、樊城。
促使关羽调兵的主观原因,就是他的性格。作为一个高调的人,高傲、自负、要强是关羽的性格特点。他要把嘴边的肉——襄阳、樊城吃进肚子里才甘心,并且要只靠自己的力量吃下去。所以他不是向刘备请求援兵,而是抽调荆州后方军队。
客观原因是东吴的伪装。此时鲁肃已经在两年前病逝,一向主张强硬对刘的吕蒙接替右部督职位,将武力夺取荆州提上议事日程,不仅说动了老板孙权对荆州的不死之心,而且定下了具体的作战计划,首先是伪装自己、麻痹关羽。
于是,关羽很快得到消息说东吴猛将吕蒙病得不轻,带薪休了长期病假,接替吕蒙主持荆州军务的是年轻人陆逊。
很快,关羽又接到了陆逊的来信,信的内容可以说是拉关系、拍马屁的教科书式的榜样,没有丝毫的恶意,完全是同志式的关怀和粉丝式的仰慕。
关羽与吕蒙打过交道,深知这人的强硬作风和不怀好意,在后方留的不少军队就是防备他的。现在既然上任的是陆逊这样一个年轻粉丝,关羽以为大可不必担心后方的安全,于是将后方大批军队抽调到了前线。
打仗除了需要兵,也离不开粮食等军需物资。关羽军队的给养要靠荆州后方干部提供,其中有南郡太守麋芳与驻守公安的将军士仁(一作傅士仁)。这两人以前常被关羽呼来喝去,心里都有几分不爽。尤其是麋芳,他是刘备的小舅子,哥哥就是麋竺,既算外戚,又是老资格,关羽看他不顺眼,他也看关羽不顺眼。
《关羽传》记载麋芳与士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这句话引起了不同的解释,一种说法是他们在做后勤工作的时候出了差错;另一种说法是他们不听关羽的将令,没有派兵前去支援。不论是哪种原因,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两人惹恼了关羽。
关羽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得知这两人办事不力,他当场就宣布:“等我回去立即收拾这两个家伙。”(还当治之)关羽不是说说而已,从受封前将军、奉命“假节钺”的那一刻开始,他已经有权对麋芳、士仁这样级别的干部实施先斩后奏。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