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害为利:新中国开国之初的水利建设与淮河》转载请注明来源:小说天堂xsgod.com
●毛泽东欣然为治淮工程题字:“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周恩来在长江葛洲坝工程汇报会上意味深长地说:“20年我关心两件事,一个上天,一个水利。这是关系人民生命的大事,我虽是外行,也要抓。”
●周总理在会上说:“淮河要蓄泄兼筹,三省共保,党中央、毛主席已经决定成立治淮委员会,由曾山同志负责”。
●中央决策规划
共和国故事・变害为利
毛泽东紧急批示治理淮河
1950年6月至7月,河南与安徽交界处连降暴雨,淮河三河尖、任王段及王截溜、正阳关以上右岸全部漫决,正阳街上水深数尺。
为此,毛泽东与周恩来经过商议决定,派政务委员曾山赶赴受灾地区视察。
毛泽东看了曾山在政务会议上的发言记录后,他的脑海中全都是滔滔洪水和流离失所的灾民,内心有着一种说不出的味道!
安徽省负责人曾希圣几乎每天都给中央发4个的特急电报,报告灾情。
1951年8月1日,毛泽东又收到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致华东局、华东军政委员会并转中央的电报,详细地报告了有关淮河决口造成的损失:
今年水势之大,受灾之惨,不仅重于去年,且为百年来所未有,淮北20个县淮南沿岸7个县均受淹,城市因受淹而迁徙者约23万人。被淹田亩3100余万亩,占皖北全区二分之一强。全无收者2200百余万亩,房屋被冲倒或淹塌而已报告者80余万间,死499人……来不及逃走,或攀登树上,失足堕水,有在树上被毒蛇咬死者,或船小浪大翻船而死者……
这封电报让毛泽东泪流满面。
毛泽东一生遇到这样三种情况就常常流泪:一是看戏看到情节悲伤处,会被剧情感染,情不自禁地流泪;二是相处久的警卫员牺牲了,或亲人、朋友离别,或是见到自己骑过的老马死了,用久了的东西破损得不能再用了,会流泪;三就是见不得老百姓受苦受难,人民群众饥寒困苦乞讨流浪的场面,会让他流泪。
毛泽东看到“有在树上被毒蛇咬死者”的地方,不忍再看下去了!这时,他的眼前景物似乎化作了水急浪高的滔滔洪水,渐渐地漫过房屋,只有大树的树冠还露在洪水的上面。他似乎看见了一个中年妇女抱着一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坐在树杈上哀号求生……
毛泽东终于又从幻化的思维中回到了现实来,他那滚动欲出的泪水再也控制不住了,滴在了这份电报上。接着,毛泽东拿起一支红蓝铅笔,在“有在树上被毒蛇咬死者”的下边,重重划了两道横杠。
毛泽东毕竟是一代大政治家,很快进入了理性的思索。他按着自己独有的思维方式,从历史到现实、从历代帝王得天下到失天下的层面进行了审视和思考。
在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上,大禹治水是第一件无与伦比的伟业。一位外国学者曾说:“称中国为河川之国,其意义不仅在于它有众多的河流,而且在于因为对河川进行了治理而极大地影响了它的历史。”
中国古代治水自禹之后,代代有传人,在防洪、通航、灌溉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的黄河大堤,始于东晋时代的荆江大堤,开创于东汉时期的江浙海塘,都是可与万里长城相媲美的伟大工程。
从春秋时期开始,经历隋唐到元明清完成的京杭大运河,把西东走向的江、淮、河、汉通连了起来;秦始皇时期建成的广西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的水系,扩大了我国内河航运的范围。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