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天堂【xsgod.com】第一时间更新《变害为利:新中国开国之初的水利建设与淮河》最新章节。
●大家自豪地称呼“我们是佛子岭大学的学生”。
●1950年冬至1956年春,安徽省对淮北大堤进行两次加高加厚工程。
●蒙城县对地表水采取“排、引、蓄”兼顾,对地下水实行“控、降、补”结合,使项目区65%的耕地灌溉保证率提高到80%。
●安徽治理淮河
兴建大型的山谷水库
1950年10月14日,党中央《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明确了“蓄泄兼筹”以达根治之目的治淮方针和豫、皖、苏三省共保,一齐动手团结治水的原则。
这个方针,解决了治淮事业中蓄与泄,上、中、下游,防洪与除涝,长期与近期等一系列关系,闪烁着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光辉。
安徽省贯彻执行“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首先开始以兴建大别山区山谷水库,加高加厚淮北大堤,开辟沿淮行蓄洪区,开挖淮北分洪新河为主要内容的淮河中游防洪工程体系。
与此同时,对自然条件异常复杂的淮北平原区,实行全面规划,综合治理,以期达到旱涝兼治和开发利用的目的。
淮河中游洪水,大部分是由山洪暴发造成的。治淮一开始,安徽省就着手规划和兴建山谷水库,拦蓄山区洪水,减轻中游河道洪水威胁,以及发展水电、灌溉等综合利用。
从1951年开始,安徽境内先后在阶河上游兴建了佛子岭、响洪甸、磨子潭3座大型水库,在史河上游修建了梅山水库。4座水库总库容为57�4亿立方米。其中响洪甸水库总库容26�3亿立方米,梅山水库总库容22�75亿立方米,是淮河流域两座最大的水库。
首先施工的是佛子岭水库。这座水库由当时担任淮委工程部长的水利专家汪胡帧主持设计和施工,坝型选用钢筋混凝土连拱坝。
当时全世界仅美国和法属阿尔及利亚各有一座连拱坝,只有少数技术人员看到过照片和简单的资料,大多数同志和领导对此没有把握;尤其是在高强烈度地震源附近建造连拱坝,缺少设计理论和实践经验。
1951年11月,淮委邀请了国内著名学者专家,论证其可行性,结果一致赞成采用连拱坝型。大坝由21拱、20垛及两岸重力坝组成,最大坝高75�9米,坝长510米。
水库是在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的大别山中建设,大家没有筑坝经验,更没有现代化的施工设备,但这些都没有难倒几千名水库建设者。没有经验,他们就边干边学;没有现代化设备,就自己动手设计出当时条件下能够制造和比较适用的土设备。遇到设计和施工技术难题,就认真钻研和集体讨论研究解决。
水库建设者经常利用晚上和节假日,请从事各项业务工作的同志讲课,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大家自豪地称呼“我们是佛子岭大学的学生”。
就是这座没有围墙,没有教学设备的“佛子岭大学”,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有自力更生和奉献精神的水利建设者。
195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水利第一师开进工地,成为水库建设的主力。他们发扬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团结协作,英勇顽强,为水库建设者树立了榜样。
1953年汛期,大水冲毁了导流工程,1954年一场大火从河西烧到河东,但大家不怕困难不气馁,高喊出了:水火无情,我们有志;困难再大,也能克服。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