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主张,跨过报纸传真机,直接开发用页面描述语言传送报纸版面的创新技术。
●他很快组织了鲁志武、王会民几个青年骨干,开始了挂网、校色等关键技术的开发工作。
●在王选的带领下,方正人在激光照排系统产品推广过程中,从市场上发现了新的需求,并形成了技术上的有针对性的开发。
●再攀高峰
开发页面描述语言
应用激光照排系统后,报社的出版效益和报纸印制质量大大提高,但仍然不能异地同步出版。1989年全国只有三四家中央级大报在外地设有代印点印刷,传版手段主要有两种,一靠航空,二靠传真。
全国性报纸主要靠飞机送纸型,外地的读者很难看到当天的报纸。为了增强时效性,有的报社不惜花重金进口国外的报纸传真机传版,但存在失真的现象,而且速度极慢。
如何才能使外地读者看上当天的印刷质量极高的报纸呢?王选想到了北大自行研究制定的页面描述语言。
20世纪80年代末,王选主张跨过报纸传真机,直接开发用页面描述语言传送报纸版面的创新技术。就这样,他们开发出一种新的传版方式。利用这种方式传送的不是版面,而是页面语言,它把版面上的文字、图形、图片、照片等各种信息通过数学的方法转化为数据,这使得其信息量只有用传真机传送图像信息量的几十分之一,远程速度也就大大加快了。
在传送到代印点后,那里的报社大多采用的也是方正系统,使系统统一在一个模式下,所以很容易地解释页面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所恢复的版面和原版一模一样,毫不失真地输出制版,使用这种方式,远程传送的代价也大大降低了。
1990年年初,《羊城晚报》在全国有6个分印点,每天通过民航班机托运纸型到各分印点后再印刷,时效较差。
1992年年底,王选主持的远程传版技术,使《人民日报》通过卫星向全国22个城市传送版面取得成功。
第二年,《羊城晚报》的各地分印点也依靠北大远程传版系统,在人民日报社的帮助下,实现了全国6个分印点的卫星传版,这在此时是个了不起的进步。
随着《羊城晚报》的发行扩大,他们凭借这一技术系统,将外地分印点扩展至10个。远程传版技术后来又不断发展至实时卫星传版。
后来,羊城晚报的印务中心及各地分印点,都采用了先进的宽带光纤网络技术和北大博恒版面管理系统。
研制彩色激光照排
就在国内报社大量采用激光照排技术排印黑白报纸的时候,王选又提出研制彩色激光照排系统。
最初有些同志认为国内没有几家报社会用彩色系统,而且研发投入很大。但王选坚持自己的看法,认为过去我国一直在仿制国外的电子分色机,仿制出来的技术仍然落后,会被更先进的彩色激光照排系统取代。我们要用新的思路将研制目标定得比国外现有水平高,这样做出来时才可能比人家好一点或差不多,因为人家也在前进。
然而,多年来形成的超前意识使王选相信自己的判断,他又要进行一次跨越了。这一次,他要充分发挥年轻人的创造力。
1989年6月的一天,在北大旧图书馆前的树荫下,王选对学生肖建国说:“你的大屏幕组版软件搞得差不多了,应该转转方向,搞图像技术,特别是彩色图像。我的想法是不去仿制电子分色机,直接研究文图合一的彩色出版系统。虽然现在还没有成熟的设备条件,但我们要早下手,先解决技术问题。”
肖建国犹豫地说:“报纸排版的文字处理技术和彩色图像处理技术之间毫无相似之处,我没有经验。”
王选鼓励说:“没有经验可以学习,当初我们搞激光照排,又有谁有经验?你尽管大胆去做,我给你们当后盾。”
肖建国想起了世界上第一个大屏幕中文组版软件从自己手中诞生时的感觉,激动、兴奋都不足以形容,实际上那是一种创造历史的自豪感。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穿进同人文怀了影帝的崽》《真灵九转》《重开吧!蜘蛛侠!》《红楼之平阳赋》《活人深处》【志怪书屋】《被首座抛弃之后》《重生1960:从深山打猎开始逆袭!》【虎牙小说】《仗剑独行斩鬼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